简介:
克氏蝴蝶鱼Chaetodon kleinii栖息在较深的潟湖和外海的珊瑚礁区,通常活动在水深10-60米珊瑚生长丰富的区域,多单独活动,繁殖季节成对出现,有时也组成超过30个个体的松散鱼群。以软珊瑚为食,主要是肉芝软珊瑚属Sarcophyton(皮革类)和Litophyton属(麦穗类),也吃藻类和浮游动物。但是日本的科学家对采集的标本研究后推测其食谱组成石珊瑚占31%,软珊瑚占17%,海葵占3%。也有资料显示它们主要以各种微藻和大型藻类。这可能和它们的广泛分布有关,以何种食物为主取决于栖息地的物产丰富程度,除了以上所说,它们也捕食浮游动物和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包括甲壳类、挠足类、蠕虫和鱼卵等。种加词 “kleinii” 很可能是为了纪念德国博物学家Jacob Theodor Klein (1685-1759),作为一个系统分类学的作者,他一直都在和科学分类法的提出者林奈(Carl von Linné)暗暗较劲,因为林奈撰写和汇编了许多意义重大的动物学著作,却唯独拖欠了克莱因两本书,一本有关鱼类的《鱼类自然史Historia Naturalis Piscium》和具有开创性的关于海胆研究的《棘皮动物门的自然习性Naturalis dispositio Echinodermatum》,科学家的小脾气也是摸不透。克氏蝴蝶鱼在1904年曾被Snyder作为新种描述为Chaetodon corallicola,当时将其归为Tifia亚属,按照现在采用的亚属分类,克氏蝴蝶鱼归为鳞蝴蝶鱼亚属Lepidochaetodon,克氏蝴蝶鱼会和同亚属的一点蝴蝶鱼(一点清蝶)Chaetodon unimaculatus自然杂交,但是和它亲缘最近的却不是一点蝴蝶鱼而是三色蝴蝶鱼(云蝶)Chaetodon trichrous。
克氏蝴蝶鱼体宽阔侧扁,嘴尖伸长,整体橙色至黄褐色。面部白色,眼睛有黑色条纹覆盖,成鱼的额头有明亮的带金属光泽的蓝色,眼带之后有宽阔的白色条纹,身体中部也有宽的白色条纹,这条白纹不贯穿腹部,两条白纹之间的区域颜色较深。鳞片中心颜色较浅,在身体上形成浅黄色的斑点组成的水平条纹,尾柄有白色条纹。通常在印度洋东部采集的标本白色条纹清晰并且条纹之间的褐色带明显,而在西部采集的标本身体中部的条纹模糊不可见,面部和鳃盖条纹也不是纯白而是偏米黄色。背鳍硬棘13-14枚,软条20-23枚;胸鳍透明,鳍条14-16枚;腹鳍硬棘1枚,软条5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7-20枚。侧线鳞片33-41枚。
克氏蝴蝶鱼很适合推荐给蝴蝶鱼新手尝试,较小的体型使其需要的水体也不那么大,饲养单个个体的最小水体需要300升,虽然野外能长到15厘米左右,但在鱼缸中通常不会超过12厘米,健康的鱼很容易在鱼缸中饲养保持,但是不耐运输,需要特别注意。能接受各种食物,当一个健康的克氏蝴蝶鱼接受了食物转换以后,可以持续饲养很多年,并不需要特殊的照顾,鱼缸的设置和其他蝴蝶鱼一样,需要温和鱼类纯鱼缸,有活石造景和开阔的游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