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S海水生物技术交流论坛

标题: 埃氏角海星(Wallastra elenderae)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笼包    时间: 2022-6-24 16:46
标题: 埃氏角海星(Wallastra elenderae)
本帖最后由 小笼包 于 2022-6-26 23:09 编辑



中文名:
英文名:
学名:Wallastra elenderae
命名者及时间:Mah, 2018
同义学名: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
亚门:星形亚门 Asterozoa
纲:海星纲 Asteroidea
亚纲:Ambuloasteroidea
下纲:Neoasteroidea
超目:瓣海星 Valvatacea
目:显带目 Valvatida
科:角海星科 Goniasteridae
属:Wallastra

建议水族箱尺寸:
饲养难度:
珊瑚缸兼容性:
纯鱼缸兼容性:
盐度:
温度:
性情:
食物:
最大体长:
分布范围:南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西印度洋的格罗里奥索群岛(Glorioso Islands)和马约特群岛(Mayotte Islands)之间
生活水深:550-836米

简介:
埃氏角海星Wallastra elenderae的属名和种名是为了纪念作者的好朋友Elender Wall女士(1969-2016),她是歌剧演员,同时也是《物理学导论Introductory Physics》的共同作者。
活体的中央体盘是浅橙色,腕深橙色,边缘板颜色更深。腕细且长,笔直或微微弯曲上翘成弧形,向外延伸形成一个明显的星形,腕尖外直径和身体圆盘直径的比例为3.46;反口面棘板大部分光滑裸露无颗粒,尤其靠近边缘板的区域,中央体盘上的棘板则松散的分布着1至8或10个纽扣状的粗颗粒,腕部的棘板完全无颗粒突起,并且比体盘的板更平坦;边缘板宽,接近方形,比体板大但并不十分突起,大部分表面裸露或稀疏分布的粗颗粒;口腔板则每一个都覆盖着密集相连的颗粒,有6-8个粗壮棘刺,大部分口腔板都有一个双瓣的大叉棘;犁沟刺(Furrow spine)4或5枚。更多的形态描述我觉得没必要搬运了,感兴趣的可以到文末链接阅读详细论文。

科属总介绍:
Wallastra属是2018年描述的新的单种属,与角海星科其他分类群相比,该物种的特征不能轻易的归类到任何已知的属,因此独立为新属。该物种的反口面棘板上缺少嵌入的结晶状颗粒,而这种颗粒突起是识别和区分所有星形动物,同时腕与腕之间的超边缘结构也是识别星形动物不同物种的关键。Wallastra属的中央体盘棘板上大约有1-8或10个粗颗粒突起,靠近边缘板区域则显著减少,到腕部则突然全部消失,同时棘板也变得更加平坦,这种界线分明的突然变化让人想到了Circeaster属和Lydiaster属也是以此区分的,Circeaster属的物种,反口面棘板在腕部突然变大,而Lydiaster属的物种腕部棘板和体盘棘板的尺寸则相对一致,但是Lydiaster属的边缘板比体盘棘板更大更宽且突起,另外Circeaster属中的两个物种:南部和中部太平洋的C. sandrae和北太平洋C. pullus,特别是后者,与Wallastra属具有相似的反口面棘板和边缘板样式。此外大多数星形动物都有1或2枚扩大的步带沟下刺,而Wallastra属并没有这样的刺。
显带目Valvatida又称瓣海星目或有瓣目,包含约695个物种,分为17科172属。其中角海星科Goniasteridae包含70属约260个现生物种,是海星纲中最多样化也是物种最多的科之一,分布于世界所有海洋的大陆架边缘,大部分物种生活在深水,部分物种活动于热带浅水。角海星通常是中等大小的五腕海星,身体圆盘宽阔,腕短而宽呈三角形,有些物种腕和圆盘融合成五边形或五角形;反口面密布粒状突起,因此称为“种子星(gonium+aster)”,口腹面通常覆盖细小的柱状刺;叉棘通常是瓣状的;性腺位于间步带,也就是腕足腹面步带沟之间的区域。该科物种的鉴别关键是反口面的粒状突起、边缘板的形状尺寸、棘刺、口腹面的柱状刺突、牙齿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种论文:https://treatment.plazi.org/GgSe ... FFCF4CBFCFC4550C8DB








欢迎光临 PCS海水生物技术交流论坛 (https://www.pcsea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