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小笼包 于 2020-10-4 10:04 编辑
中文名:楔首管竺鲷
英文名:Wedgehead siphonfish
学名:Siphamia cuneiceps
初始命名:Siphamia cuneiceps (Whitley, 1941)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派:栉鳞派 Ctenosquamata
类:棘鳍类 Acanthopterygii
亚类:鲈形亚类 Percomorphaceae
系:虾虎鱼系 Gobiaria
目:钩头鱼目 Kurtiformes
亚目:天竺鲷亚目 Apogonoidei
科:天竺鲷科 Apogonidae
亚科:天竺鲷亚科 Apogoninae
族:管竺鲷族 Siphamiini
属:管竺鲷属 Siphamia
性情:温和
生物兼容性:珊瑚安全,小鱼安全,无脊椎动物安全
盐度:1.020-1.026
温度:22-28℃
食物:
最大体长:约5厘米
分布范围:从中部昆士兰到中部新南威尔士,西澳大利亚从珀斯区域到鲨鱼湾,但是可能延伸至南岸,东至南澳大利亚。模式产地在昆士兰州的费沙岛(Fraser Island)
生活水深:浅水至30米
简介:
楔首管竺鲷Siphamia cuneiceps栖息在昆布等藻类丰富的岩礁区域。银棕色,通常在体中部有红色调的宽条纹,腹部偏白,尾鳍基部有一块方形的黑斑。种加词意为 “cuneus”(楔子) “ceps”(头),指其楔形的尖脑袋。
有些学者主张这个物种是黑带管竺鲷Siphamia cephalotes的同种异名,但是楔首管竺鲷的鳃耙数量更少,鼻部更尖,下巴突出,此处依然将其作为有效物种收录。
科属总介绍:
天竺鲷亚科Apogoninae包含36个属,分为14个族,其中管竺鲷族Siphamiini仅包含一个属管竺鲷属Siphamia,模式物种Siphamia tubifer (Weber, 1909),属名的词源是 “siphon”(管子),指其模式物种银黑色的管状腺体,从舌头下方起始沿身体下部延伸,跨过泄殖孔一直到尾鳍基部(后来发现是生物发光器官),后缀“-amia”是天竺鲷属Apogon最初的定名,现在是天竺鲷科很多属的常用后缀。多数是热带物种,和多刺的无脊椎动物关系密切如长刺海胆和棘冠海星。单次产下的卵块包含约200枚鱼卵,鱼卵尺寸较大。Gon和Allen在2012年整理过这个属,但是他们的结论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他们作为同义名和分类地位存疑的一些学名我们仍视为有效物种收录,珊海观图鉴库收录有效物种27个,未确定种2个。
族的鉴别:第一背鳍6或7枚;第二背鳍硬棘1枚,软条7-11枚,第一枚分段软条分支;胸鳍软条11-16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7-11枚,第一枚软条分段且分支;尾鳍叉形或微缺,主要分段鳍条9+8枚,中间15枚分支,上下鳍条不分支。体被栉鳞、圆鳞或棘状鳞片,前背部中央鳞片0-6枚,穿孔侧线鳞0–24枚,侧线鳞通常有一列垂直排列的游离神经丘;胃、肠和腹膜大体苍白,带有大小不同的多个黑色素团;共生细菌的生物发光系统从透明区域沿身体一直到臀鳍上方或臀鳍之后。上颌骨缺失;绒毛状牙齿排成一排或几排在前颌骨、齿骨、犁骨、颚骨,或颚骨无牙;发育完全的鳃耙6-18枚;眶下骨6枚,骨架连接在第三枚眶下骨;基蝶骨缺失;前角舌骨圆滑或有缺口;前鳃盖骨脊部平滑,边缘光滑至锯齿;上神经骨1-2枚;椎骨10+14枚;肋骨8枚;胸膜骨8枚;尾神经骨缺失;软骨尾上骨2枚;尾下骨第1和2枚、第3和4枚融合成两块骨板,上骨板和中心轴骨融合;下尾轴骨分离。
更多有关天竺鲷科的信息请参阅天竺鲷科综述。
|
|